
新闻与媒体
《Vogue》- 张欣:最受全球先锋建筑师喜欢的中国伯乐
“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建筑时代。未来十年,这里将是全球建筑师的秀场。”——张欣
通过一个个开放的、混合的建筑,带动社区的活力,更远来看,则是城市的复兴——这不仅是SOHO中国作为一个组织的终极使命,也是张欣的梦想。这位非建筑设计专业背景出身的房地产开发商在2002年以个人名义斩获威尼斯双年展第八届国际建筑展“建筑艺术推动大奖”,十年来已晋升为全球先锋建筑设计师最喜闻乐见的中国伯乐。因为她,隈研吾,Zaha Hadid得以将模型化为建筑参与市民的日常生活,而张欣对建筑设计的不俗品位也直接优化了北京的建筑风貌。
女富豪的建筑艺术版图
张欣办公室里的香味柔和沉静,下午三点半,阳光从西边连排落地窗撒进来,露台上的芦苇刚被剪掉,冬天,植物萧瑟,建筑依然疯长。跃过朱伟的雕塑便是北京层层叠叠的天际线。2004年,她的公司还没上市,建外SOHO正在破土动工,尽管《时代周刊》评论她请中国建筑师崔恺、朱小地设计的现代城给北京带来色彩,但回忆起当时北京的建筑风貌,张欣仍然说“还是灰蒙蒙的一片”。
张欣身后的桌上搁着全家福照片,两个儿子笑得灿烂。不错,眼前这位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女富豪”首先是位母亲,每天早上要和儿子吃过早饭才出门上班,下班照例要一家四口晚餐,周日早上小儿子踢四场足球,下午大儿子打两场篮球,她是全天候的啦啦队,摄氏零度的室外,自己原地跑步取暖。张欣身后那张更大的照片记录了一群建筑工人在冬日中午吃饭的情景,照片里的饭碗呼呼冒着白气,在一个流程化尤其显得个人渺小的钢铁背景下,这团白气让人觉得充满生机。
2007年,SOHO中国总部搬到了朝外SOHO。担任朝外SOHO建筑设计的是张欣的老朋友承孝相,这位韩国人早先参与设计了“长城脚下的公社”——与其他11位亚洲顶尖设计师一道构筑了“建筑博物馆”群落,那个项目也让张欣在2002年威尼斯双年展第八届国际建筑展上斩获“建筑艺术推动大奖”。新总部室内格局与现代城时无异,疏朗的空间格局、艺术品的横陈和漂亮的前台显示了张欣在建筑之外的审美趣味。抚阶而上,很快就能看到朝阳门SOHO三期——银河SOHO的建筑模型,只要对建筑设计稍有了解,便可看出这是张欣邀来的又一位红人——Zaha Hadid的手笔,流线型如月光一般倾泻。天气好的时候,张欣打开门到露台上溜达一圈,露台首尾相连环绕办公室,站在这里,向南,稍远一些的是由马清运设计的光华路SOHO一期,与其相对的是正在拔地而起的二期,由德国GMP事务所设计,向南则是隈研吾主持的三里屯SOHO。最唾手可触的是SOHO尚都,就设计而言,这可能是引发争议最多的项目,不规则碎片构成的视觉体验挑战着保守分子的承受极限,而在设计师Peter Davidson眼里,这恰恰是一枚水晶,熠熠生辉地诠释了他对这个时代的理解:杂乱无序。
北京的CBD摊开在她的眼前,这个区域里最实验最先锋的建筑全部源于她的推动,全部出自她任首席执行官的集团。SOHO中国多样态的建筑呈现吸引更多全球顶尖设计师进入中国,敦促同行在建筑设计上加大投入,也让当代大师的作品进入市民生活。
放弃经验主义
张欣选择建筑设计师的标准从来和其他房地产开发商不同,她放弃经验主义者,将橄榄枝抛给那些甚至从未做过商业项目的设计师,她尊崇后者在建筑艺术领域的揣摩,他们天生的实验性,创造潮流并颠覆潮流。
张欣热衷于各种博览会,她会从里面很小的项目中找到有趣的建筑师,然后鼓励他们给中国盖房子,她有经验丰富的设计部门帮助建筑师适应中国速度,现实——建筑的超大体量——令建筑师自发调整视觉方案。同一时间内,几个项目并进,SOHO中国的办公区内总是汇集着全球数家顶尖建筑事务所的工作人员穿梭其间。
山本里显是张欣请来的第一位国外建筑师,这位最早提出SOHO概念的日本人没有在本土获准大规模实践却应张欣之邀在北京实现梦想,他设计的建外SOHO不仅是迄今为止SOHO中国占地最大的项目,也帮助张欣和潘石屹将“SOHO”明确为公司的不二定位。山本理显提出的细胞城市,促使张欣立即投身商业街区的探索。她要创造开放的、具有活力的街区,以此将个体建筑物联动起来,促使整个社区甚至是城市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