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媒体

香港《明报》:SOHO中国舵手潘石屹: 二套房政策定内房生死

2009-11-09


  本港豪宅创每方呎7 万元的天价,内地也不遑多让,地王迭出,楼价连续7 个月上升,连内地地产界老行专SOHO 中国(0410)董事长潘石屹都吃了一惊。他认为,内地最有效压抑楼价的措施,是严格执行购第二套房的规定,即按揭息率要提升至基准借贷利率(现为5.94 厘)的1.1 倍,一旦全国雷厉风行,楼市便要下调。撰文:杨伟怡、高志坚今年初金融危机肆虐时,内地推出多项购房优惠,以图挽救楼市。其中一项是首次置业人士,银行按揭息率可降至基准利率的七折。银行为求抢占市场,上半年对购第二套房的人士,也照样提供按息七折优惠。

  大部分需求源自第二套房

  直至今年6 月底,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开腔,要求收紧第二套房按揭,必须执行按息1.1 倍的规定,银行才逐步收敛。但据潘石屹所知,很多银行只是收紧了第二套房的首期要求,规定达四成,但按息仍是打七折、八折,未有达到1.1 倍。

  「如果政府觉得楼市太火爆了,严格执行1.1 倍,那即是利率要突然加四成。现在中国大多数购买房子的都是购第二套房,新毕业的大学生收入不高,买不起房子,新房子取得银行贷款的多数是第二套房。加息四成,对整个房屋的需求形成很大的压制。没有银行的支持,就买不了房子了。」

  产能过剩国企纷投资房产

  他指2007 年10 月之前,内地房地产不断升温,当时同样是因为央行及银监会收紧购买第二套房按揭,才令到楼市出现拐点,往后一年大幅下挫。

  潘石屹说,内地房地产市场由年初冰封,不消几个月便变得热火朝天,全拜政府的救市措施所赐。「国家推出4 万亿救市措施、十大振兴计划,加上银行不断放款,一定把钱给国企的。国企拿钱多,成本非常低,投在他们的传统行业,产能都过剩了,唯有把钱投到房地产市场去。」于是全国各地地王不断诞生,而缔造地王的,清一色是国企地产公司。

  香港楼市火爆,潘石屹说也是同一道理: 「内地有很多钱,投不下去,投到实业,产品卖不出去,不如买套房子吧!香港是东方之珠,所有内地人对香港有情意结,认为是个漂亮的城市。」

  楼价火热前所未见

  「海南沿海的房子每平方米要6 万、7 万元人民币,对内地人是不可能的。上海40 至50 个新盘中,13 个项目每平方米逾10 万元,是过去从来未发生过的,而且全是内地资金,火到不得了。」楼市向好,虽然有利内地经济增长,但又会催生资产泡沫,影响民生。潘石屹认为,中央深知楼价高是一把双刃剑,担心压抑楼市后对经济有影响,所以是否严格执行第二套房按揭,及取消其它购房优惠,相信中央都要观察整体市场情况。

  少时捱穷尝尽苦头

  这位坐拥130 亿身家的内地富豪,儿时过着的竟是有一餐、没一餐的贫困日子,与现时风光的生活天壤之别。

  时光倒流至70 年代中国未改革开放的日子。生于甘肃的潘石屹与4 名弟妹及父母同住农村,经常捱饿: 「发生干旱、饥荒,吃的是救济粮、发霉的红薯片,妈妈没奶,父母认为无论如何孩子一定要活下去,就把两个妹妹送给他人了。」身为大哥的潘石屹,亲手抱着几个月大的妹妹,送给一户有奶羊的人,直至家境有改善,才把她们接回来。

  家里怕养不起两妹妹曾送给人

  经历家人分离,潘石屹萌生向外闯的念头,希望赚多点钱,改善家人生活。1987 年,潘石屹放弃安逸的公务员工作,只身偷渡至深圳,寻找淘金机会。

  虽说穷孩子吃得苦,甘肃的文化、生活始终与广东有别,潘石屹言语不通、水土不服、皮肤痕痒,熬不到一年就离开深圳。「想过(回家)好几次,给好朋友写过信,说这里太苦了,受不了……见到深圳街道都会勾起不好的记忆,那里富贵逼人嘛,深圳人从骨子里特别崇尚香港,只要提起香港人就高人一等,提起北方人就是歧视,做什么都是不对的。」从深圳走到海南岛,潘石屹的人生从此走上顺境。他在那里搞地产赚到第一桶金,其后认识了现任妻子张欣,后来成立SOHO 中国。

  深圳充满歧视港人做事专业

  潘石屹对深圳没好感,但对香港的印象很好,尤其专业服务方面。他表示,有一次在香港的酒店,扭开浴室的水掣就躺在床上看书,结果浴缸水四溢,浸湿了整个房间。「我吓壤了,第一次来到香港就闯了一个大祸。一个月前在内地犯了同样错,被服务员臭骂了一顿,我想糟糕了,又会被臭骂一顿。」怎料酒店的服务员见状后,不单没有骂,更不停的跟潘道歉,并着手弄干地方,令他既惊奇又深刻。潘石屹表示,本港的酒店、餐厅以致会计等服务同样专业,内地在这方面很难与本港竞争。「我认为这是香港宝贵的地方,上海把香港替代,等几年吧!最关键要有服务他人的意识。」

  法律媒体信仰改善企业文化

  中国民营企业给外界的印象是「靠不住」,久不久又有一个民营企业家出事。作为民企代表,潘石屹说内地企业文化若要改善,一方面要有法律及媒体的监督,另一方面就是社会要有信仰。

  诚实才有稳固根基

  「民营企业家隔一段时间便倒一批,不是因为金融危机,也不是他们的能力弱。相反,他们的商业判断都非常强。问题总是出于漏税、假帐。」「诚实是一切事情的基础,否则再多钱,大楼也只是建在沙滩上」。

  潘说SOHO 中国坚持宁愿赚少点,也不漏税、不逃税。「要改变企业文化,首先法律提及的惩罚要严格执行,再加上媒体监督。这方面中国大陆应好好借镜香港。第二,就是社会一定要有信仰,人生才有目标。受挫折也不会暴跳如雷。」潘石屹说,对道家、佛家、基督教等,凡是宗教信仰,都有兴趣研究。

  人生有目标不怕挫折

  他又说「诚实」,是他在甘肃捱穷时用眼泪学回来的。「我记得当时才3、4 岁,吃不上饭。大家收割玉米后,我们这些小孩在后面捡零碎。有一天我捡了一大支玉米。拿着回家给爸爸臭骂。要我送回『集体』。我记得我是一路哭着,一路送回去的。」

   个人投资:买楼多炒股少 
 
  潘石屹出名敢言,做生意坚持不随波逐流,很有自己的一套。以为他的投资策略同样「出位」,得到的答案却平凡非常。「投资主要在房地产,股票不多,都交由太太张欣处理。」潘说爱投资房地产,因为这是他俩的专长。「第一,我们明白这个房地产,是比较波动的,什么时候是低位,什么时候是高位,是需要专业技术的。第二,房地产比别的投资好,股票市场(股价)非常高。」

  租金回报5%才合理

  但他认为中港房地产价格目前同样偏高。内地物业的租金回报率由10 年前的30%,下跌至目前3%至4%。他认为,投资物业要有5%至6%的租金回报率才属合理,所以现阶段他无意在上海、北京或香港等大城市购买物业。

  另外,买楼要小心选择地段。「香港地方太小,对地段不敏感,但其它地方差天共地,有些地段(价格)是一直都升不起的。」

  地域灯火对比成投资启示

  谈到选地段,他还说了10 多年前跟《明报》有关的片段。「十多年前,我看到《明报》一张关于朝鲜的照片,北面黑漆漆一片是朝鲜,三八线的另一边灯火通明就是韩国。我就明白一个地方的GDP 跟它的明亮度成正比。」于是潘石屹一天下班之后,驱车在北京的三环路转了一圈,结论是北京的东边较西边光亮得多。于是他决定在北京的东三环边投资,成为他第一个大型项目「SOHO 现代城」。

  现在他的想法有点改变,认为交通网络更为重要,在火车站、公路大道所到之处,楼价抗跌力特别高。

  潘氏夫妇近年在纽约及伦敦各自购一项物业。虽然经历金融危机,但他指由于选址好,在那里的投资都未致损手。

  亲子之道:10 岁前养成看书习惯

  潘石屹及张欣有两名儿子,分别11 岁及9 岁。潘是一名颇为放任的父亲,随儿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特别不限制他们使用互联网。但有一样东西他很坚持,就是秉承他父亲的教训,在孩子10 岁前,尽力培养他们看书的兴趣。

  「父亲要我们养成两个习惯,一是天天洗澡,二是天天看书。当时没有甚么书,父亲在工作单位找到甚么书,便拿回来给我们看,例如《十万个为甚么》之类。」「我那时也想跑出去玩的,小孩都在外边玩。

  但父亲说,一个人只要在10 岁养成看书的习惯,长大了也不会变。若没有这习惯,大了也不会看书。」潘记得1991 年他第一次来香港,买了一整套柏杨所写的《资治通鉴》回内地,虽然没时间看完,但已令他乐不可支。

  不反对孩子上网

  那么两个儿子是不是对书爱不释手呢? 「大的特别成功,《Harry Porter》原着,7、8 年岁时已全部看完了。小的却不成,对着书就睡觉。但他很爱运动,特别是踢足球。」潘石屹喜欢用网上博客与「粉丝」沟通。他认为小孩在互联网世界,其实可以得到很多知识,只是40岁以上的人对年青一代爱上网看不上眼。

  「内地早前有则消息,说有对父母早上丢了3 岁大的孩子。后来有人把孩子的照片挂在微博(内地刚兴起的微型博客)上,靠年青人互相传递,中午便可以寻回。」他认为每一个年代,人都会有不同的追求。「年纪大的人不要有固定思维,应该让下一代自由的成长。我们的年代对财富太重视了。下一代应让他们寻找更能够实现他们自己价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