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与媒体
中关村:从昔日郊区到现在“中国硅谷”(图)

■不同人的心中有着不同的中关村。消费者眼中的中关村是“淘货”的好去处。IT人士心中的中关村,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梦工厂”

2003年中关村等待拉货的人

2004年中关村街头车水马龙

2005年中关村创业大厦

2008年中关村地标
地点:中关村
2008年10月5日,北京的空气阴冷,绵绵的秋雨静静地拍打着地面。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坐在建外SOHO的一家名为“太平洋”的咖啡馆里,把从不离手的THINKPADX61笔记本电脑放在腿上,整理着最近去美国出差的行程。他用谷歌拼音输入法飞快地打下一行字,“10月14日,华盛顿,会见美国参议员。”李开复一年当中会多次飞往美国,第一站通常是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向Google总部阐述中国互联网的近况。而第二站通常是华盛顿。作为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的副会长,他向美国政界讲述中国的经济进步,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今非昔比的面貌。
作为一个有着浓厚中国情结的美籍华人,一位在计算机“语音识别”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一位在美国多家最出色的高科技企业工作过的管理者,李开复最终选择回到北京工作,并先后创立微软亚洲研究院和谷歌中国。而作为百人会副会长,他为能够协助中美之间增进理解而高兴。“这两种角色都让我觉得意义非凡。”他微笑着告诉记者,感觉实现了两个最大的人生梦想。从懵懂少年对祖国一知半解,到飞回中国在最顶尖的高科技企业当职业经理人,他坚信自己对中国的变化了解得非常深入。
■70年代:
只知道中国的大白兔奶糖
尽管1961年出生于台湾的李开复11岁就远赴美国留学,尽管在美国成长,说着一口和美国人别无二致的美语。但他却不像有些华裔孩子一样,从心里把自己当成美国人。李开复说,这缘于父亲的影响。
李开复的父亲李天民早年从政,虽然晚年到台湾生活,但一直对家乡成都非常怀念。爸爸教他的第一首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小时候过年的对联,爸爸让李开复自己拿着毛笔写“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父亲对中国的感情潜移默化到了李开复的内心。虽然少年就远赴大洋彼岸,但是他从来都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但是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他对中国知之甚少,媒体唯一关注的新闻,就是中国和哪些国家建交。除此之外,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模糊。而他唯一知道的中国品牌,只有“大白兔”奶糖。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李开复才从父亲的口中第一次听到了有关中国“改革开放”的字眼。此后,他从媒体上知道,中国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
■80年代:
第一次接触中国的留学生
1983年,李开复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专业录取。这一年他只有21岁,但是已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因为中国决定从1978年开始恢复向国外大量派出留学生。因此在读博士期间,李开复第一次接触到了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他的同学沈为民正是这个期间来到CMU的。
当时有一件事情让李开复印象十分深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习惯在计算机上“跑”程序,如果一个程序写对了,就会自动运行。写错了,学生就在计算机上调试。只有沈不急于上机,他只是把一行行的程序用笔写在纸上,反复地看着。李开复觉得太奇怪了,“天啊,你为什么不在计算机上写程序?”沈说:“在中国,我们都是这样写在纸上的,我们没有那么多计算机。所以,老师都在纸上给我们改。”
李开复很受震动,因为学计算机的不在计算机上写程序,他觉得是天方夜谭。那个时候,他已经隐约地感觉到,中国的计算机科学比较落后。但是,中国留学生的努力,让李开复印象颇深,沈为民克服了语言、环境等因素,掌握了计算机里最复杂的技术,最后在得过诺贝尔奖的导师的指导下,拿到了博士学位。
后来,有一些中国的留学生陆续地来到卡内基·梅隆大学。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成为学院里最刻苦的学生。在中国留学生开始远赴大洋彼岸学习的同时,中国的科研机构也开始重点研究计算机这门学科。那时,李开复经常会接到中国科研院所的电话,希望能得到美国的一些资料。而李开复也总是会花费大量心血把资料整理好寄往国内。
■90年代:
首次回国结下不解之缘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李开复这个名字在美国的计算机界已赫赫有名,他用统计学的方法做出的计算机语音识别率高达96%。后来,他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里最年轻的副教授。那一年,他只有29岁。
1990年在李开复的生命里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当年一位年长的中国教授为中国申请到一笔联合国基金,那笔基金可专门为计算机落后的国家提供帮助。老教授在学术期刊上看到李开复的名字,辗转找到他,希望他能为中国研究计算机科学的人讲课。
当李开复乘坐的国航飞机降落在大连机场时,他眼前出现了一个与以前不同的世界,人们的穿着非常朴素,四周的建筑也令人印象不深。但是,李开复的讲学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设立在北京信息学院的课程,同时也吸引了很多中国的知名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教授和学生,以及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他们同时邀请李开复在各个机构讲课和演讲。因此,李开复把这次中国的行程延长到了四个星期。
“每一次讲课的时,各个学校的学生都会赶过来,他们对世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非常好奇,他们听课的时候专注之极,把每一个字都记在笔记本上。”李开复说。
那一次的中国之旅,让李开复感触颇深。他发现中国的同学们特别渴求与世界接轨的知识。但是当时还没有互联网,学生们也很难看到国际期刊。但是李开复认为中国学生的潜力无穷,喜欢认真钻研问题。他想,如果有机会,我也许某一天会来中国工作。
■1998年:
在北京创立微软研究院
1998年,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第20年。李开复的人生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曾在美国最顶尖的IT公司苹果、SGI做到全球副总裁的他,接受了微软公司的任命,到中国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他的任务是在中国招聘最优秀的软件人才,进行基础研究。创建一个与微软总部的研究院——雷德蒙研究院、英国剑桥研究院平行的全球研究机构。
接受这份任命的时候,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在美国的同事认为他不可能放弃优厚的条件去做那么辛苦的一件事。但李开复的行动最终使那些人沉默。1998年夏天,他卖掉了美国的大房子,拖家带口来到北京。他甚至还说服了两个在美国工作的华人朋友一起回国。
尽管当时媒体有一些“微软到中国进行人才大战”的争论,甚至有的媒体在喊“狼来了!”,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设立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欢迎。当时的科技部部长朱立兰说:“现在是‘脑力激荡’的时代,微软的做法非常值得欣赏。”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也表示:“中国人提到知识经济便提到微软,比尔·盖茨是中国年轻人心目中的传奇英雄。”她承诺将支持微软中国研究院。李开复感到了鼓舞,“没想到会受到中国政府这么大的承认”。
事实证明,研究院很多技术融入到了产品中,发表的论文无数,申请的专利无数,还被麻省理工学院评为“最火的计算机研究院”。李开复说,有很多在微软研究院工作的精英,跳槽后依然回到本土企业去工作。因此,并不存在“争夺人才”的说法。
■2005年:
将Google带进中关村
2005年,李开复离开微软,被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Google看中。他这一次的任务是开创Google中国公司。中国经过20多年的开放,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市场。
对李开复来讲,这是一段更具挑战的旅程。在为Google中国公司选址时,李开复斩钉截铁地告诉Google全球CEO艾瑞克:“只能选在中关村,因为那里是中国的硅谷。”
李开复回忆说,清华校长顾秉林曾三次飞到美国会见Google全球CEO艾瑞克,希望Google能进驻清华科技园。这个举动感动了Google。而让Google的标志竖立在大楼上方的要求,清华科技园也欣然答应。今天,这个标志已成为中关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了让Google能更好地招聘人才,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不遗余力地帮助Google在北京落户,帮艾瑞克约见刘淇书记,甚至协助Google申请到史无前例的50个北京户口。“外企在京落户首年从未有这么多户口名额。”李开复说。
除了在中国的事业外,李开复同时担任着美国华人精英百人会的副会长,他亲身感受到中国的开放和成就。因此,到了美国,他总是希望把自己的经历和见闻讲给那些从未到过中国的美国人。
“现在去美国,对于我来说,反而算是出差了。”这位此前在美国生活工作了多年的商界精英说,“我的家人在北京,我的事业也在北京。”李开复的经历在众多海归中,算是一种缩影。他们往返于北京和世界其他的都市,他们更愿意把出差的航线,理解为联系北京与世界的桥梁。
人物档案
李开复,1961年生于台湾,美国长大。在世界排名第一的计算机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苹果公司、SGI公司、微软公司工作。后来,李开复把这些经验全部倾注在了中国。1998年,他在中国建立了全球最顶级的科研机构,带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年轻人探索世界最前沿的技术。2005年,他把世界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互联网公司“移植”到中国,让清华科技园里那个竖在大楼上的彩色LOGO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那里每天发生着关于互联网新应用的争论。李开复的经历,让很多人觉得是一种“传奇”。现在,李开复担任Google大中华区总裁,同时还兼任着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副会长。
(1)你认为北京变化最大的地方在哪里?
与世界接轨。30年前,北京与世界相对封闭。但是今天,我们走到街上,看到的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人居住在北京,看到的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时尚服装、商品、汽车,是“OneWorld,OneDream”的奥运主题。
(2)这30年,你对哪一年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1990年。当年,我经过联合国的资助,来北京开了一门课。我看到的是一批和我一样聪明,比我更努力的年轻人,但是因为环境和教育的不足,无法发挥他们的潜力。是1990年的感触,让我决心帮助中国学生。也是1990年的感触,让我对中国的未来抱着乐观的期望。
(3)提起“郊区”这个词,你想到的是什么?
新鲜的空气。
(4)举出30年前你最想得到的一样东西和现在你最想得到的一样东西。
30年前:成功(进名校、好工作、名利)。
今天:理想(对世界的影响力,尤其在教育和科技界)。
(5)你拥有的第一个外国牌子是什么?
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