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媒体

北京雨燕保护计划:为鸟类在城市建筑中增设更多空间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记者袁全、贾钊、栾翔)一项由中国地产商和多家环保组织发起的北京雨燕保护计划27日在北京前门大街启动,旨在为现代城市建筑中增设更多鸟类生存空间。

保护计划由SOHO中国基金会、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以及北京观鸟会联合发起。在未来几个月,该计划将以前门大街上的建筑和望京SOHO作为试点,设置更多适宜北京雨燕居住的鸟巢。

来自北京四所中学的学生分享了关于北京雨燕保护的实践与畅想。之后,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将自己制作的木质雨燕鸟巢赠与学生。他说制作鸟巢的木材来源于建筑工地的废旧木料。

潘石屹还表示,SOHO中国也将在未来的楼宇设计中将生态多样性考虑其中。

英国鸟类研究者唐瑞·汤森德是项目的发起人之一,他在北京观鸟已有8年时间,并组织观鸟爱好者成立了北京观鸟会。他表示,在全球野生动植物数量减少的背景下,这个项目具有开创性,表明社会各界,包括社区、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可以共同努力,为生物多样性做出积极贡献。

启动仪式举办地邻近正阳门城楼,它是京城最大的北京雨燕族群栖息地。

1870年,一名英国科学家首次在北京发现雨燕标本,并将这种翅膀狭长、酷似镰刀的鸟种命名为“北京雨燕”。

鸟类学家认为,北京雨燕具有超强的飞行能力:飞行速度最快达到每小时110公里;飞行高度可以超过5700米;不仅飞行距离远,而且它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空中度过的,可以在飞行中喂食、饮水、交配、睡觉,只有繁殖时才需要着陆。

北京雨燕与北京城的渊源可追溯到15世纪。它们以飞虫为食,对环境有不小的贡献。

据鸟类学家观察,北京雨燕大多栖息于皇家园林里那些高大古建筑的屋檐下。每年4月中旬到7月,人们常常可以在故宫、雍和宫、颐和园以及北京的城门楼上找到雨燕的踪迹。每当清晨和傍晚,北京雨燕在天空翱翔,是夏季古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它们的存在也是北京健康生态系统的一个佐证。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妮妮”的原型就是北京雨燕。

然而鸟类学家注意到,雨燕的数量在近30年急剧减少,雨燕繁殖地减少是主要原因。随着城市扩建,北京的城门楼所剩无几,取而代之的是摩天大楼。此外,很多公园为了防止鸟类粪便侵蚀古建筑,纷纷在屋檐下架起“防雀网”,这也阻挡了雨燕在屋檐下筑巢。

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主席朱仝表示,城市环境变化对北京雨燕有很大影响,为其提供自然的栖息环境,以及营造适合它们居住的仿生环境是社会各界应当共同探讨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