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媒体

代表委员京沪“防霾秀” 达成共识两会“有话说”

□潘石屹在北京的空气净化设备内,有很多过滤用的布袋。 /晨报记者 董韵怡
 
□潘石屹现身上海,在地铁2号线内用仪器测试PM2.5数值。 晨报记者/殷立勤
 
  晨报特派记者 董韵怡 北京、上海报道

    再过一周多,上海今年两会就将开幕。 “今年,无论哪座城市,空气质量肯定是最热的议题。我要有所准备。 ”上海市政协常委郭翔所说的准备,指的是前天和昨天他在上海、北京之间的一次“飞的”考察。前天,受北京市人大代表潘石屹的邀请,他前往老潘的办公楼,详细了解了老潘开发的室内空气过滤系统。昨天,他又在上海“做东”,请老潘坐了次轨交2号线,测量了公共场所PM2.5的一组数据。

    两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这次互动,被媒体解读为两会前的热身,记者更期待会场上有料可挖。但互动的两位主角,却有另外一番自嘲的解读:有点作秀的嫌疑,但必须秀,目的是引起公众足够的关注,群策群力,成为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推动实质性进展。虽然潘石屹办公室里的PM2.5只有7,但如何让更多白领不再戴着口罩上班,他和郭翔都清楚:“还有许多说不清楚的事情要梳理和突破”,“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有了作秀嫌疑的互动,在首要目标上两人已有一致:必须要先有室内空气质量的国家标准,而不是再借用大气的标准来衡量室内脏不脏。

    有了一致,至少今年两会上,两人不会“无话可说”。

郭翔北京看“防霾楼”

效果很不错,成本很平价

测量范围:北京某装备室内空气过滤系统的办公楼室内

测量数值:数值在7到10之间

2年20万平米投入300万

    潘石屹是卖房的,居然搞起“防霾办公楼”的“非专业”事情。郭翔北京之行就想看看这靠谱吗?

    没有太多寒暄,看不见、闻不到的PM2.5,使两个从未谋面的代表、委员牢牢“依附”在一起。主人用一则好消息打开话匣子:“前两天我开两会预备会,有人跟我说,今年北京人大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一部治理北京市大气污染的法规。在2011年,我刚开始关注PM2.5那会儿就写过议案,建议要出台相关法规。看现在的进度,比原先议案回复里承诺的要快好几倍,这说明时不我待。”

    “您夫人若在此,一定不咳嗽了。”郭翔知道,老潘关注PM2.5,起因就是夫人张欣回国后久治不愈的咳嗽。“对,在我这里,85%-90%的PM2.5都被赶出去了,可以尽情大口呼吸。不信我们试试。”老潘拿出一台购自美国的实验室专业仪器,比熨斗大不了多少,取1分钟平均值,连PM1都能测。老潘在微博上播报的数据,就来自这台机器。“是去专门机构购买的,当时要15万元,现在便宜了。”

    郭翔测了一下,结果显示,会面办公室里的PM2.5为7。郭翔又到同楼层的另外两个办公室测,数值都在10左右。老潘说:“外部大气治理需要时间,如有可能改善室内空间空气质量,谁都不会抗拒这样的好事。室内空气受大气影响很大,好坏与否得有一个评判标准。如果只参考大气标准,只对PM10进行规定,那显然是让元凶逍遥法外了。”老潘顺势道出他去年两会提交关于对室内空气质量尽快定标准议案的初衷,郭翔频频点头认可。不久前,老潘又买了一台机器放在上海办公室,专门免费为办公楼监测PM2.5。结果几乎没有一家要求检测的企业是“干净”的,而且数值还相当糟糕。

    “可是这成本账怎么算?”郭翔说,因为雾霾严重,不少地方的房地产商已经打出了“防霾房”的销售噱头。

    “2年300万元投入,20万平方米受用面积,而且可以复制到其他建筑物。”老潘不假思索地就亮“底牌”了。因为在场的就有老潘研发团队的合作企业,“我也不怕被同行骂‘晒出了行业机密’。好东西就应该分享,我要赚钱也赚在明处……”

    郭翔一算,每平方米的治理成本一年不到10元。“按照普通家庭住宅面积100平方米算,一年也就1000元,如果形成规模,价格还能下来。”

    60多米高的18层顶楼,两人一起爬上楼顶,在各种管道间一番“跋涉”后,见到了一只跟变电箱差不多大小的铁柜。打开后,里面露出一排排滤网,间隔着一只只白色的小枕头。“这就是所有的设备了。”老潘说,别看它好像很简单,但团队经过了无数次试验,最终确定现在的“三级过滤、静电+布袋”的配置过滤效果最佳,并与能耗达到一定平衡,静电的需要更换,布袋的则需要清洗,间隔时间得看大气PM2.5的水平……”一番解释让人立刻明白了“神器”的过滤原理。

牵头落实买单皆成问题

    全面了解后,回到暖暖的办公室,郭翔开始“挑刺”。“费用不高的确没想到,我的校友复旦大学陈教授一次性花了7000元自己改造的防霾屋空气质量也不错,但你们的好办法的前提,都需要有自动换气系统和管道铺设。如此说来,那些老楼就不适用了。上海有8000多幢楼宇综合体,谁来牵头落实?谁来买单?都是问题。”一心想“拿来”的郭翔说。“所以,如果有一个标准,自然就分出了好坏。”老潘从源头支招。郭翔表示认同,他自己在来北京前,刚向上海两会组委会递交了关于尽快出台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大会发言。

    郭翔思路有点跳跃,突然想起新闻晨报的一篇报道:“地铁高峰时刻车厢PM2.5超标,1号、2号线最严重。地铁人流大,又有密闭性,不如去那里试试?看看你的治理方法的应用范围是否还可以扩大?”

    郭翔的提议立刻获得老潘的支持:“我明天会去上海公司开会,下了飞机就去坐上海地铁测,到时候有了数据就好办。”

    “这样,我们才算真正互动起来,你来我往了。”两人的互动,就这样迅速约定到上海。

潘石屹上海测地铁

14个PM2.5数据平均值56

测量范围:地铁2号线T2航站楼站到静安寺站

测量数值:半小时内14个数据平均值为56 不同站点车厢内数值基本未超60

    昨天,老潘坐早班飞机来沪。下了飞机,老潘接过上海同事递上的仪器,熟门熟路地操作起来。从进入2号线T2航站楼站开始到静安寺站的7站,半个小时里共获14个PM2.5数据,平均值为56。最低的PM2.5才18,那是在T2航站楼和地铁站的交界处。经过不同站点时,车厢内的数值基本都不超过60。老潘还特地尝试了距离通风口远近不一的位置。数值较高的是两处站台。有几站乘客往来比较多的时候,仪器的数值瞬间就从两位数飙升到三位数。“我们对雾霾的治理,还真是没有什么国外经验可以借鉴。”老潘向女粉丝挥挥手后感概说:“欧美国家对雾霾的治理主要是解决室内有害物质如何排放出去的问题,而我们则是先要考虑如何抵挡的问题,正好相反。所以大气治理虽然时间漫长,但还是根本,室内治理则能即刻见效。”

    到站后,记者提出,这里连接着一家百货公司,可以抽查一下这里的美食广场,因为除了抽烟,烹调是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第二大原因。老潘欣然答应,来到久光百货美食区中心地带一测,仪器上显示:97。“车厢内过滤系统很给力,但是站台上的还不够到位。百货公司能有这个成绩也算不错了,但还没达标准。”老潘解读完数据后,郭翔的电话正好追来。

    既然是“做东”邀请,郭翔自然做足功课。他有两位“参谋”,其中一位是申通地铁集团副总工程师万建军,他似乎并不认同选取地铁作为老潘扩大尝试的对象。“室内空气标准必须是一个非常严谨的概念。首先,要严格界定‘室内空间’。老潘的治理都是针对密闭环境下的室内空间,但是对于像地铁这样与大气有交流、不是完全密闭的空间里,用室内外PM2.5的差值来体现空气质量,应该会合理一些。而且,地铁站内的PM2.5还会随客流变化而变化,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我觉得老潘这一治霾方法不一定适合地铁,因为使用环境各不相同。”

    但万建军对老潘如此平价的治理成本表示意外,连连向记者确认数字。“如果数据真实,那真的做得很不错。”他还是觉得这套技术在楼宇、住宅等空间内推广将更具积极作用和意义。

    作为市政协人资环委员会成员的王育,是郭翔的第二位“参谋”,他去年参加了该委员会组成的关于上海PM2.5治理的专题小组。今年即将召开的两会上,相关内容也将参与讨论。“根据我们调研,上海的PM2.5主要是因为排放太高。但短期内要改变又缺乏很有效的办法。这种从生活和工作的空间切入解决的理念,我很赞赏。”王育表示:“现在对室内空气的关注的确很少,公众的观念和紧迫感也不够,总有侥幸和博弈心理。但某些悬浮的化学物质经过光化变异,直接就能致癌。PM2.5引起的肺癌发病率这些年一直在上升,不能因为2.5的微小,就小看了它。我很愿意加入你们的小组,有机会要好好了解一下老潘的这套设备。”

    在听取了两位“外脑”的建议后,郭翔表示,是否可以对地铁车厢内的PM2.5等空气质量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并且每隔半小时通过车厢内的LED电子屏、移动电视以及报站让乘客知晓车厢内的空气质量。根据地铁车厢内PM2.5的变化规律,是否可以在老潘现有的成果上,改造出一套适合上海地铁的PM2.5过滤设备。“得标准先行,措施跟进。不过我们还是要几条腿同时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