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媒体

前门大栅栏戏园多

2009-06-15

北京有个大栅栏,是条繁华的商业老街,地处前门外头,东口在前门大街路西。

这条街巷的名称有点意思,它不读字面上的“炸栏”这个音,而是读做“大山栏儿”。外来人要是不知道北京对这个地名的特殊发音,那就惨了,人家不知道你指的是哪儿。

北京叫“栅栏”的不只这一处,有叫过“四栅栏”的,有叫做“双栅栏”的,这些名称都是因为明清时代的胡同口上确实安装过栅栏,是为了防备盗贼用的。随着城市的变化,别处的栅栏胡同名称有的还有,不过都读做炸栏",只有这里留下了这么一个“大山栏儿”。大栅栏的称呼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尽管是条街,是条胡同,但是在口语中,后面却不加个“街”,也不加“胡同”俩字。

大栅栏这条胡同的历史很长,早在明代就有了,叫“廊房四条”,是与北面的廊房头条往下排列的。到了清光绪年间,改做大栅栏。
   
大栅栏是条老字号商业街,老字号云集。街里有以生产质量精良的丸、散、膏、丹知名的中药铺同仁堂;有货真价实矛言不二价的旧京八大祥之一的绸布店瑞蚨祥;有以做工精美取胜的鞋铺内联升;有香逸京华的张一元茶庄等老店铺,形成热热闹闹一条买卖街。
   
除了店铺外,大栅栏还是京剧的摇篮,一条街里有广德楼、庆和园、同乐园、庆乐园和三庆园五家戏园子,街外的粮食店(也是条商业街)还有一家中和园。

大栅栏戏园多,与清廷制定的法律有关。大清律例有禁:“内城逼近宫阕,禁止开设戏园、会馆、妓院。”因此,当时内城没有任何娱乐场所,戏园子被迫全开在外城。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为给乾隆皇帝弘历过80 岁大寿,安徽的四个徽戏班子先后进京,为乾隆唱戏贺寿。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唱完祝寿戏后,从小地方进京城的徽班舍不得离开繁华热闹的北京,便留在了京城,天时地利人和,很快,徽班四面开花,蓬勃发展起来。这样聪明的京城商人们就在繁华的外城商业区开设了不同于过去旧戏楼子的戏园,提供给徽班演出,其中大栅栏建得最多。徽戏在演出中不断吸取其他戏曲精华,最终形成了京剧这一特有剧种;大栅栏街里街外这六家戏园功不可没。

由于大栅栏街里戏园子多,戏子们经常出出进进,成为一景,故此一些相貌俊俏的少年常被人误会成戏子。曾有这样一件事,清朝嘉庆年间,某御使坐车过大栅栏,人拥挤,路走不开,人群当中拥挤着一帮衣着鲜亮的小白脸,正嘻嘻哈哈挡在车前。当时的社会鄙视戏子,将他们划分在下九流中,与衙役走狗同等,世代不许读书做官。另外,为取悦达官贵人,戏曲界也常把一些俏丽的男孩进行涂脂修饰,用来接待寻欢作乐的官员,使世人很是鄙视他们。御使见挡路的大都为漂亮的男孩,便怀疑他们都是戏子,大骂他们无耻。不料想人家不是,这一骂,把那帮人骂翻儿了,游手好闲的富贵人家子弟怎么能够容忍被他人骂做下九流?于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窝蜂上去,不管三七二十一,嘁哩咔嚓把堂堂的朝廷命官的车砸个稀巴烂。御使也吓呆了,众怒难犯;他尽管锦衣灿烂,八面威风也不敢再招惹这帮正在气头上的小家伙们。最后,没辙,只好扔了车子,腿遛着回家。

不过,当年京剧艺人的专车在大栅栏里满目皆是,令别人“几不可行”的现象倒是真的,被记入了《 金台残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