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媒体

《申江服务导报》-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财富观“小而美好”

2009-06-12

  在西安召开的一个地产论坛后专访了潘石屹,彼时已是深夜11点,前一天他凌晨三点才睡,眼睛里布满血丝,可他还是尽量保持一种平静和耐心的状态接受采访,且不忽略身边的细节,摄影师拿着行李进屋,他转身关照他:“行李不要放在这个屋。”

  最有意思的是他和任志强在一起,两人似乎总是观点不合,掐来掐去,却也不是用争吵的方式。潘石屹总是先谦和地说:“这个问题,任总研究地比较透彻,他说比较合适。”任总机关枪一样扫射出观点,潘石屹又不温不火地补充:“这个问题,我不同意任总的看法……”但观点和性格不同只是表象,他们之间有着某种默契。
 
  老潘告诉记者:“任志强说话常常自以为是,他说的都对,人家都错,这种说话方式让人不能接受,但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不说假话,为人诚实。他转给我4个项目,金额都过亿,人家会在合同里设点猫腻,他从来没有这么做,没有后遗症。这一个优点盖过了其他所有的缺点,说话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品德。”

  采访结束,记者随口问:“你的西装是什么牌子的,看上去很不错。”他说:“这个是我新从香港买的,PRADA,里面有20%丝的成分,穿起来凉快。我以前的西装都穿破了……”想来在场的人都会有点怀疑:以老潘今日的身价会穿破西装,是不是在做秀?其实未必,和他一口甘肃乡土口音一样,他骨子里是一个不那么讲究穿、朴实的乡下人,更何况,当一个人买得起天下所有想买的东西时,他可能什么也不想买了。

  财富观:“小而美好”

  潘石屹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自称“对有竞争对手抢项目非常敏感,永远能嗅出‘钱在哪里’”;他有万丈雄心,SOHO可动用资金300亿,这些钱准备用来拿地,开发新项目。在讲究利润和规模最大化的时代,他完全有资本追求“大的就是美好的”,但他一再赞美山本显理的思想:做减法,不停地做减法,一直减到不能再减,那最后必须保留的东西就是人们最为需要的东西;他一再告诫自己,要战胜“自私,空虚,嫉妒和贪婪的自我”,他鄙视“一干什么就想几星级,多高档次,多大规模的美国人,而推崇赚了钱住饭店,不赚钱在仓库也能睡觉的温州人,因为这样,温州人能找到最不容易找到的利润,最细的需求,这就符合‘小的就是美好的’观念”。

  小,才能聚焦,才能做好。那是他一直秉持的生意理念,从1988年下海做生意至今,他始终坚持做房产,并聚焦在北京CBD,他说:“这样的人不多,因为这期间你会碰到很多好的项目,很少人能抵挡这种诱惑,但我觉得我别的什么也不会,只会做房产,就坚持下来。”

  这个理念一开始还只是模糊地聚焦在如何做生意上,自从他看了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一书,有了境界的升华,这本书对潘石屹的影响很大,他说“此书,震得他头皮发麻……”,书里探讨的绝非如何赚取巨额利润,管理经验,而是一个严肃和深具责任感的话题“教育、土地、资源、技术与发展的关系,反思西方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对于世界的影响”。老潘在他的博客中如此解读这本书:西方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来自于攀比和竞争,这种发展模式激活并放大了人性中的贪婪和嫉妒,这些贪婪和嫉妒摧毁着人类的智慧、平静和幸福;在这种发展模式中,发展的衡量标准只是GDP的增加,但它仅是统计学中的统计数据,而并非人民的真实感受;在这种发展模式中,基层人民备受日益增加的挫折感、疏离感以及不安全感的压抑……

  为什么会感觉“头皮发麻”,除了因为他是地产开发商,舒马赫的经济观点虽然不合大流,但契合了他的感悟,更重要的也许是这本书的核心价值观可以用甘地一句名言来解释“地球上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对物质财富的理解,可能没有几个人比他更有体会。作为一个农村娃,读书时,他整整一个学期只有一条裤子可以穿,最后两天,屁股后面磨得马上要破了,而他最担心的不是裤子破了,而是“如果露出里面用花布做的内裤怎么办”。直到十几年前,他还赤贫到在街头卖瓜,现在他已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富豪,有上百亿的资金可供调度。对于追逐财富的过程和欲望,想来他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体验。只是,现在他感悟到“财富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随时都可能失去,但精神财富才是永恒”。

  重精神的论调,很多成功人士都会谈及,网上有人表示不屑,觉得那是“饱汉”的矫情。那也未必,人总是在追求自己没有的,或者很难得到的东西。在商言商的江湖,人要有一点精神并不容易,很可能一番热血换来欺骗和攻击,他曾经一把火烧掉了一把欠条“那些都是这些络绎不绝找我借钱,声称下个月还

  我,却永远失踪的人。我一把火烧了,也就把心里上当受骗的感觉烧了,原谅他们是把自己解放了”。可惟有这样难得,精神的力量,真、善、美才显得格外宝贵和值得追求。

  生活观:和而不同

  老潘和妻子张欣之间的磕碰,众人皆知,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张欣是洋派人,曾经因嫌老潘“土”,把他衣橱里的衣服全扔了,两个闹矛盾厉害时,张欣曾离家出走。后来,老潘醒悟了,说“一个家庭就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关系,怕老婆也不是坏事。”不过,这次采访时,老潘对这个说法表示了否定,他说:“那是我前几年幼稚的想法,现在我觉得两个人遇事还是要互相妥协,磋商,而不是谁压倒谁。”有人问他:“如果你现在又穷到只能上街卖瓜讨生活的地步,你觉得张欣会离开你吗?”他说:“我和张欣之间是有精神追求的,虽然不如〈〈平凡的世界〉〉里的爱情理想那么完美,不过,爱情应该和财富没有关系。有句圣言:我用烈火考验真经,我用真经考验我的仆人。”

  磋商,这个词,是近年老潘比较强调的处事理念,包含了“平等,互惠,民主”,他是慢性子的人,主张“君子动口不动手,凡事不要着急,慢慢来,要学会忘记自我,静默,谦虚的听别人说。自己说之前要多搜集资料,尽量表达全面,准确。”他也确实是这样身体力行,所以能和“喜欢说,不喜欢听人说”的人和谐相处,因为他懂得“用自己的幽暗来衬托对方言论中的优点”。

  他不但说话节奏慢,还给人谦虚的感觉,比如说到自己缺点,他说,“我有很多缺点,不同时期表现不一样,不过,觉得自己完美的人比有缺点的人更可怕。比如,我没有耐心学英语和体育锻炼,对小孩子也没有耐心,特别是张欣出差时,两个孩子来折腾我,我就束手无策。”但反过来看,他对于某些事情会非常坚持和有耐心,比如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从事房地产业。

  据SOHO公司副总裁许洋说,老潘夫妇生活简朴,两人从来不打高尔夫也没有游艇,而且信奉巴哈依教后,非常信仰精神的力量。老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每天坚持祈祷和冥想,尤其是遇到比较重大的事件时,他会让自己先安静下来,在冥想和祈祷中“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记者问他的祈祷文是不是〈〈大悲咒〉〉,他回答:“不是,我自己有专门的祈祷文。”具体是什么他不肯说,但想来那其实是一种祈祷精神,他所信仰的巴哈依教的力量,善的力量。

  他对某种高尚的文艺情怀恋恋不舍,就连一本SOHO社区发行的《SOHO小报》,也绝无商业感,因为充满人文情怀,多为名家写稿,在圈内口碑不差于《三联生活周刊》。采访结束后,老潘第二天将继续他的延安之行,发稿前我们得知,他去祭拜了他最景仰的作家,路遥的墓,他对手下说:“路遥的墓有点破旧了,我捐10万元修复,但不要修得太豪华,那不符合路遥的性情。”

  老潘给老百姓的建议是“买房子最关键的是地段,房地产开发最关键的也是地段,买地段好的房子可节约很多成本,时间成本,交通成本,而且保值和升值”。

  点评王石

  对于同样是地产大腕的王石,老潘如此点评:他是拓荒牛,很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他是最早下海的那一批人,比我早做5年生意,我说的不是时间而是状态,当时整个中国的经济状态很模糊,所以同时期做生意的人很多都被抓起来了,但他很律己,正直,所以万科公司上上下下的人都很诚实和正派,这和他强调做人品德有关。

  他比较喜欢创新,有点新的东西就去做。电脑刚开始流行时,他马上号召全公司员工学电脑。自己又喜欢登山,做事情不够聚焦。我个人认为万科能做到现在这个地步和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密不可分,而王石最大贡献是给公司上下树立了诚实做人的思想。